“行业履历了前几年的猖獗扩张之后,自然而然就会进入一个调解阶段,没须要制造一种很气馁很恐慌的情绪。”在光伏行业资深从业者于谦(假名)看来,现在光伏行业所谓的“水深火热”,不过是生长历程中一定履历的“阵痛”。
行业未来依然可期,只不过凭证优胜劣汰的森林规则,企业所面临的挑战又是严肃而重大的。市场名堂在悄然改变,龙头企业、中小型企业以及小我私家创业者怎样在残酷的竞争中找到生涯之道,成为了当下最为紧迫的问题。
行业远未饱和,优胜劣汰是一定历程
“都说光伏行业产能过剩,过剩的是什么样的产能?这个行业真已经饱和了吗?这些都是有待商讨的问题。”与记者对话的历程中,于谦开篇便提出了两点疑问。
关于产能过剩的话题,早在2022年前行业内就多次提及。事实上,近十年来,中国以致全球光伏市场扩增一直“始料未及”,装机量一连“超预期增添”。2016年,“十三五”妄想中妄想,到2020年底天下总装机量抵达105GW,但现实2017年累计装机量就凌驾了130GW;2018年,“十三五”中期重新评估,将2020年预丈量提高到210GW,但现实到2020年累计装机量凌驾了253GW,而2023年这个数字又抵达了610GW左右。

2023年10月11日拍摄的江苏省兴化市千垛镇连片的光伏发电板(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
“产能过剩这一结论是凭证市场供需关系得出的,而现阶段的光伏市场供过于求,缘故原由又是重大的。”于谦以海内农村光伏市场为例向记者诠释,凭证有关政谋划定,农村市场的光伏笼罩率至少需要抵达40%左右,但现真相形仍是个位数,缘故原由就在于农村的电网、变压器等基础设施受限制,承载不了这么多的光伏装备。“一旦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升级刷新之后,这将会是个辽阔的蓝海市场。”
数据也佐证了这一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统计,阻止2023年11月,我国农村地区户用漫衍式光伏累计装置户数凌驾500万户,仅占农村总家庭数的3%左右,光伏装置远未抵达饱和,还远不到真正的产能过剩。
“现阶段的产能过剩是一直保存的结构性过剩,是一个镌汰落伍产能的历程。”于谦诠释道,以硅片切割领域为例,现在,市场要求硅片‘又大又薄’,企业要想占有竞争优势就需要迅速迭代切片机以知足市场需求。新的切片机迭代,那么早期投产的装备会相对落伍,部分太早期的产能可能酿成了‘过剩产能’。相对的,硅片环节牢靠资产投入后再迭代装备的成内情对较大,一些不具优势与能力的企业可能会因无法肩负本钱压力而被镌汰。
“站在行业生长的角度来看,‘优胜劣汰’往往是推动行业前进的主要机制。”于谦体现。
中小企业首当其冲,转型“转动开发”轻资产战略
业内普遍以为,在这场镌汰厮杀中,抗危害能力较弱的中小企业、新入局者首当其冲。
企查查数据显示,近5年来,我国注销或吊销的光伏企业有8.8万家,其中中小微企业达8.4万家,占比高达95%。在注销或吊销的中小微企业中,建设年份在三年以内的有5.1万家,占比凌驾60%。
“现在光伏行业的竞争早已生长到了全工业链的竞争,现在这个阶段,有渠道、有品牌、有客户、有奇异手艺、有工业链的竞争优势,拥有这‘五有’的企业才华活下来。”从业近20年,曾在多家光伏头部企业任职的新能源行业资深人士夏爱民向记者体现,而这“五有”恰恰是中小企业所欠缺的。
“与其与这些家底雄厚的大企业硬碰硬,不如变换赛道追求转型,或许能开发另一种增添空间。”于谦以为,例如,“转动开发”的轻资产模式,就是许多中小型企业的选择。
“转动开发”的轻资产战略,顾名思义强调的是通过有限的资金投入来实现项目的一连生长相助扩张,在光伏行业中,企业更多地加入项目的妄想、设计、装置和服务等方面的事情,而不是直接投资于电站自己的建设或持有,企业可以先分期完成一部分项目的建设和运营,然后使用这部分项目的收益去支持下一期项目的建设和运营。
现在,上市企业晶科科技、明阳智能、海尔旗下纳晖新能源为代表的优质光伏企业已逐步实现公司的轻资产化运营和资金使用效率快速提升。
据晶科科技2023年年报显示,得益于公司加速推进“转动开发”的轻资产运营战略,公司营业结构与资产结构进一步优化,实现营业收入43.70亿元,同比上升36.72%;实现归母净利润3.83亿元,同比上升77.05%。
龙头企业:卷专利、闯中东
克日,天合光能和阿特斯这两大光伏巨头的专利诉讼风波备受关注。双方争议的焦点在于N型TOPCon手艺,这一手艺在光伏组件领域具有显著优势,能够降低衰减率并提高双面率,因此成为众多光伏企业竞相争取的手艺制高点。
先进的手艺意味着先进的生产效率和产能,业内人士以为,现在光伏工业链大部分环节价钱靠近底部,下跌空间很是有限,通过手艺立异降本增效是光伏行业未来一段时间的主旋律。

在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一家光伏企业内,工人在生产线上忙碌(2023年6月14日摄)。新华社发
“面临行业低迷现状,企业自救的战略是多样且重大的。”新智派新质生产力会客厅首创提倡人袁帅体现,起劲追求外洋市场的拓展,通过国际化战略结构,使用差别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差别和增添潜力,实现营业的多元化和全球化,以减轻简单市场波动带来的危害,已是许多龙头企业的必答题,而为了阻止国际商业情形恶化带来的倒运影响,它们不约而同将“出海”目的地定在了中东。
据不完全统计,仅2024年7月份,就有6家公司宣布通告称,在中东制造产能或项目妄想。
中信博在中东非区域在手跟踪支架订单为23.07亿元;阳光电源与ALGIHAZ签约全球最大储能项目;TCL中环在沙特建设合资公司建设年产20GW光伏晶体晶片工厂;晶科能源在沙特建设合资公司建设10GW高效电池及组件项目;钧达股份拟于阿曼苏丹国苏哈尔自贸区投资建设5GW高效电池生产基地。中国电建与阿吉班光伏项目控股有限公司签署EPC条约。条约金额约为53.84亿元。此前,尚有协鑫科技、天合光能等多家光伏龙头企业纷纷宣布中东投资妄想。
事实上,与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并称为出口“新三样”的光伏产品,本就是中国出口产品的主要组成部分,但凭证2024年前8月数据,我国光伏电池、组件累计出口金额与去年同期持平,前4个月甚至泛起同比下滑,略有“降温”势头。在此配景下,通过外洋建厂不失为追求“第二曲线”的好要领。
在逆境中追求突破和生长,企业亟待各展所长、各出奇招。
(文章泉源:半岛都会报)